|
|
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39集课程复讲 |
马央军学长 |
|
1、何为仁德之人? “仁”是会意字,二人,能够想到自己就能想到他人;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;处处能替人设想。 仁德之人——存心仁厚,处处谦卑能够以身作则。 杨淑芬老师就是这样的仁德之人。她存心仁厚,在海南岛看到一位老婆婆在卖水果,本来不买的就去买,还挑一些烂了的快要坏掉的赶紧买走。 谦卑——稻穗愈丰满,垂得愈低。孔老夫子一生教化了这么多的学生,但是孔夫子说他一生的言论述而不作。真正有德行的人看起平易近人,非常谦卑。 以身作则——讲到一定做到。做到以后才说是圣人,说了以后能做到是贤人,说了以后做不到叫骗人。以身作则,要先从修身做起。李炳南老师实处处都以身作则。他的衣服穿了几十年都没有换过,衣服看起来还是非常整洁、朴素;内衣跟袜子都是补了又补。李老师他活到九十七岁才往生,到九十七岁还在讲课。“未改心肠热,全怜暗路人;但能光照远,不惜自焚身”。 释净空教授也是“师志如己志”。 徐醒民老师的事例。 珍惜亲近仁德之人的机会。
2、同是人,类不齐。流俗众,仁者希。果仁者,人多畏。言不讳,色不媚。能亲仁,无限好。德日进,过日少。不亲仁,无限害。小人进,百事坏。 “同是人,类不齐;流俗众,仁者希”。因为失教了,没有圣贤教诲,不明是非善恶。所以从我们这一代开始,不能再让圣教埋没,要让它彰显,让它能够照亮这个人间。要把我们的能力慢慢都增强之后,就能够把影响力从修身再来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去发展。我们要有信心,只要真正把圣贤学问扎根扎好的人,绝对不会随波逐流,他绝对可以从一个人转一个家,转一个团体、一个社会,要常常砥砺自己,提升自己。 “果仁者,人多畏;言不讳,色不媚”。仁者,一般的人见到他都会有敬畏之心。《论语》当中学生形容看到夫子“望之俨然”,远远看到老师非常有威仪,让人家望了就会生起恭敬之心;“即之也温”,真正靠近老师跟老师研讨学问,会觉得老师的感觉很亲切。因为孔夫子,仁德之人都是处处替人着想,处处讲的言语都是要开人的智慧,所以当然会深刻感觉老师为他着想。所以即之也温。所以“人多畏,言不讳,色不媚”,他的言语绝对不会有什么避讳,都会很正直的讲出来。 “能亲仁,无限好;德日进,过日少”,这个“亲仁”,要时时刻刻。依教奉行,然后放在心上,整本经典熟读之后就能放在心上。
3、中国文化的心法—— “君,亲,师”。 “作之君,作之亲,作之师”。这个君是指以身作则的意思,是指领导;作之亲,这个亲是指关怀、爱护,把他当一家人看待;作之师,师是代表教导,代表因材施教,是言教的部分,也是抓住很多的机会教育点。而君、亲、师一定可以解决所有人与人之间的问题。 孟夫子告诉我们“亲亲而仁民”,就可以爱护人民,爱护众人;“仁民而爱物”,就可以这种仁慈之心延伸到对于万物的关怀、的尊重。所以只要能把人与人的关系处好,将是天下太平。所以我们在人与人当中时时提醒自己有没有做到君、亲、师,用这样的态度道业精进很快。 但是我们现在也听到家长说孩子不好管,老师说学生不好教,老板说员工不好带。原因在哪里?儒家的一句心法,叫“行有不得,反求诸己”。 为什么现在的家长觉得孩子教不好?就是没有真正落实君亲师。 我们来看现在的家长有没有以身作则?再来,家长一定会说亲我有做到了,亲是爱护,每天都尽心尽力赚钱给他花,是不是爱护?闽南话提到“宠猪举灶,宠子不孝,宠妻吵闹,宠夫半夜爬起来哭,宠女儿难入人家的家教”。 再来要做到什么?师,该教导的时候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。有些父母教育敏感度太低,该教的时候都没教,慢慢的孩子养成了坏习惯,就为时已晚。 最后,老师要教好小孩也要以身作则,做到君;也要对待学生就像自己的小孩一样,做到亲;最后该指导孩子的时候尽心尽力,做到师。相信只要把君、亲、师做到了,都一定可以教好学生,教好员工,教好自己的小孩。所以我们只要时时用君亲师去观照自己,相信你的道德学问会愈来愈提升。
|
|
感恩学长的分享! 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 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|
|
|
|
|
|
|
|
|